急性蜂窝质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郭坤杰闻香气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6010241.html

发挥性香气是放香物质的分子在空气中扩散,并与嗅觉神经接触而产生的香感。而香味则是在口腔中溶解,刺激味蕾后产生的味感。食物入口后,常常是香气与香味两者的复合体。这里所谈及的香气与香味,是对感觉而言,并不完全是芳香含义,况且我们经常遇到的香与臭,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、不同环境对不同的人来说,很难有明确界线。香气物质多为脂溶性和醇溶性,不溶于水者居多。当香气物质分子发挥在空气中,并在空气中扩散,进入鼻腔并溶于鼻黏膜中的脂类中时,才能刺激嗅觉神经。所谓香(臭)气物质必须是挥发性的,如果没有挥发性,是不可能有香气的,所以香气物质在低温时香气大减,因此,不能在低温下评酒。应该注意的是,挥发性大小与芳香强弱并不是平行关系。就酒中醇类而言,香气强度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与戊醇相近者最大,1L空气中有1μg即能被感知。发挥酸类则以丁酸为最强,1L空气中有10﹣μg就能嗅得出来。这说明醇类及挥发酸类在碳原子数为4~5时,其呈香最为强烈。所以说,呈香强弱中在物质本身。在香气物质中,呈香成分有特定的原子团,香气的原子团亦称香团或香基。其顺序如下:羟基(-OH),酮基(R-CO-R’),醛基(-CHO),羧基(-COOH),酯基(-COOR),笨基(-C6H5),硝基(-NO),亚硝基(-NO),内脂(-RCO-O),硫氰基(-SCN)等。

有人将气味划分为4个阶梯:

(1)气味在有无之间,但又感到有气味[检(感)和阈值]。

(2)是什么香气(味质)。

(3)气味的强度达到什么程度(强度)。

(4)气味是否爽快(快度)。

曾有人模仿视力、听力的方法来检查气味。在气味中要像分出基本颜色那样分出基本气味,是十分困难的。因为气味感觉界限不明显,又不能与外界交流,体会上千差万别难以统一,若想确定标准着实不易。况且同一物质存在的香臭常有截然不同的评价。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、电子科学的发展,终有一天可以成功地把香气成分形象分化、数字化。

一、嗅觉器官

在人的鼻腔深处接近上部有嗅上皮,面积约有3cm(有文献载为2.5~5cm)。在人的鼻腔接近上部“天井”处,有颜色不同的黏膜,黏膜多呈*色。有人认为嗅觉灵敏与否可能与黏膜色素有关。例如:嗅觉灵敏的动物不但嗅上皮面积大,而且黏膜呈深褐色。身患色素缺乏症的“白人”(不是白种人),大多数是失去嗅觉的嗅盲,至少也是嗅觉不健全者。鼻腔深处接近上部的不同颜色黏膜处,密集着有气味感觉的受器细胞。在显微镜下观察,嗅黏膜表面有呈7~8角形星状小突起,如蜂巢状细胞排列整齐,突起顶端即是受器细胞,黏膜分泌出黏液(包曼氏腺),以进行气味物质的捕捉以收容活动。近年来发现,在鼻内最前端还有1个肉眼看不见的“喷雾器”。平时它关闭着,当嗅闻时,它即开始向内喷雾,以协助捕捉气味分子,使之进入鼻腔,提高嗅觉灵敏度。7~8角形星状*色嗅班即包曼氏组织,一般为2.7~5cm,其顶端为嗅细胞。它有助于嗅细胞的活动,并起到分泌黏液的作用。中央有包曼氏腺,是黏液分泌的出口(3个细胞围绕部分),也就是分泌鼻涕的地方。感冒是收集气味的黏液(鼻涕)都流出来了,因而就失去了气味感,于是评酒就不灵了。图3-1所示为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得到的,在鼻腔表面上有如蜂窝状包曼氏细胞密集排列。哺乳类嗅黏膜细胞的平行切断面,嗅细胞(Rc)下面,由细神经形成的纤维(ON)是走向脑部的。包曼氏(GI)从支持细胞(Sc)分泌出黏液,任何时候都在掩盖着嗅黏膜,并保持一定的厚层。

二、气味传导

气味混入空气进入鼻孔内,刺激嗅觉器官,通过神经传递与整理信息,遂产生特有的感觉—香(臭)气,人就感觉到了气味。这主要是由于鼻腔上部的嗅上皮,即嗅细胞在起作用。人鼻腔的断面图。有香气物质混入空气中时,经鼻腔首先吸入肺部,再经鼻腔的甲介骨,形成复杂的流向,其中一部分到达嗅上皮。嗅上皮是由支持细胞,基底细胞、嗅细胞组成的。嗅细胞为杆状细胞,一端达到嗅上皮表面,浸于分泌在上皮表面的黏液中;另一端称为嗅球部分,与神经细胞相连,可以随时将刺激传导到脑部。气味又是如何转导和被感觉到的呢?由于细胞表面带有一定的负电荷,分布在嗅上皮表面的黏液中,并按一定的方向排列着。当其上附着有气味时,表面的电荷则发生变化,产生电流,通过放电引起神经末梢兴奋。如此,可以解释为电子授受能高的物质,其香气强,授受能低的香气弱。嗅细胞感受气味的过程如此3-5所示。人对气味的捕捉与传导方式,现在被广泛采纳的学说认为,气体成分从空气中进入鼻腔,首先与嗅上皮(黏膜)接触,嗅细胞(受容细胞)受到刺激而发出电信号,进入第一中枢,然后又进入第二中枢,继而传达到脑部,遂产生了对气味的感觉。气味感经路可概括如下。

三、气味感并不是鼻子的专利

对气味的应答只要是靠鼻子嗅觉,但确切地说,气味感觉并不是鼻子的专利。例如,发挥辛性辣味的刺激,是由鼻腔中三叉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。又如,舌咽神经及喉头分布的迷走神经都对气味有一定的感应,只是极其微弱罢了。所以有人提出对气味感应,是由主、富两者复合作用的结果。除经鼻腔嗅觉器官感应气味之外,还有不属于嗅觉的静脉嗅觉(感),即血行性嗅觉对气味的感应。在血液中的气味物质,如注射的有气味药物[例如阿里纳敏(译音)]进入血液后,随血液流动而进入嗅神经末梢,遂出现气味感。又如血液中的气味物质排出时,到达肺部转达而进入鼻腔,使人对阿里纳敏药物感到有类似大蒜的气味。其他还有许多有气味物质用生理盐水溶解后注射入静脉,也时常出现有气味的感觉。但也有人没有血行性气味感觉,称其为静脉性嗅盲。

四、嗅觉疲劳

嗅觉比味觉灵敏得多,但最容易疲劳。“芝兰之室,久而不辨其香。鱼盐之市,久而不辨其臭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学生第一次到面包房实习,刚进面包房会感到香气扑鼻,但工作一会儿就对面包不感兴趣了,到最后闻到面包气味还会产生厌恶。炊事员炒的菜很好吃,但他自己却不爱吃,这就是嗅觉疲劳的反应。嗅觉的另一种现象是因长期接触某种气味,天长日久习惯了,对那种气味产生钝感。面包师、炊事员能照常工作;海滨海产冷库的三甲胺臭气熏天,而冷库工人十年如一日若无其事地工作着;吸烟者对烟味并不敏感,不吸烟人闻到烟的焦臭就很不舒服,都是这个道理。生里学家将嗅觉疲劳划分为两种。因长期(长时间)接触某种气味,对气味感减弱而发生钝感的,称为顺应性疲劳。以致完全失去对该气味感觉的,则称为疲劳。有人用鼻闻水果香纸进行试验,10s后嗅觉疲劳者称为顺应性疲劳,在视觉、听觉、味觉上都存在,只不过嗅觉更加明显而已。由此可见,在评酒时要特别注意嗅觉休息,防止疲劳,否则嗅觉不灵而误判。嗅觉疲劳有以下几种现象。(1)相互性:对某种气味疲劳后,对同种气味亦出现连带疲劳现象。(2)选择性:对某种气味疲劳后,另换一种气味物质时,其感应多数并不下降。(3)浓度:气味稀薄或嗅闻时间短时,疲劳消除所需时间也短。气味浓烈或嗅闻时间长时,疲劳消除时间也长。(4)一侧鼻孔疲劳时,另一侧鼻孔感应虽有减弱,但还有一定的感应能力。嗅觉发生疲劳的原因,在于连续不断地将气味物质供给受器细胞,使它难以在继续接受,导致冲脉群受到抑制或减少,直至消失。因此在评酒时,应由谈而浓,吸入量不宜过多或过浓,嗅闻时间不宜过长,避免造成嗅觉疲劳。一轮过后应立即在空气清净处休息以消除疲劳,以利于下一轮品评。会不会休息嗅觉。是衡量评酒员是否有丰富经验的标志。评酒员评酒时,必须边闻边尝边记录。如果自己感到嗅觉疲劳,应以第一次记录为标准。评酒经验可总结为:文章越改越好,评酒一改就错。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。

五、嗅盲

有的人嗅盲,嗅盲的人是不能做评酒员的,因其有先天的缺陷。所以在挑选评酒员时,必须进行测验,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录用。测验是否嗅盲是,多采用异丁酸(脚臭)、异戊酸(汗臭)、β-笨乙醇(蔷薇花香)、三甲胺(粪臭)等极稀薄的溶液,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嗅盲者。有人将嗅觉障碍分为七类:①嗅觉过敏;②嗅觉减退;③嗅觉脱失;④嗅觉错误症;⑤嗅觉幻觉;⑥自觉恶嗅症;⑦后遗嗅感。嗅觉错误症亦称异嗅症,对气味感应与正常人不同,嗅觉幻觉症是指,本来不存在某气味物质,但他却感到有气味,这与耳鸣颇为相似。此外,疾病、受伤、妊娠、过度疲劳、精神状态恍惚等因素也会引起嗅觉出现异常,但这些情况都比较容易恢复。嗅觉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疾病(特别是鼻炎)造成的,器官受伤和长期服药,会使嗅觉脱失或减退。嗅觉障碍可分为三种,即全部的、部分的和特殊的。全部者是完全丧失感应;部分者是指对药物过敏或因过度疲劳所引起的;特殊减退者是因三叉神经麻痹或吸*者鼻腔黏膜干燥等引起的。六、

影响嗅觉的因素

1.年龄

人体所有器官的敏感性,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,其下降顺序为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。嗅觉在60岁以后下降尤为显著,病理学认为主要是嗅细胞变性和嗅神经萎缩所致。所以对评酒员的年龄必须加以限制。从嗅力及工作经验上判断,30~40岁是最佳年龄段。最近有许多老年人反映,现在粮食、蔬菜、水果等因为种植时使用化肥和农药,因此没有他年轻时候的好吃,但老年人却很少考虑到现在他的嗅觉和味觉已出现减退问题。

2.性别

在不同人群之间,嗅觉的灵敏度有极大的差异。嗅觉测试结果为,即使是极灵敏的人,在识别各种香气时,也难以全部分辨出来。有的人对某种特定的香气感觉不出来,如对氰酸气味分辨不出的男性占20%,女性占5%;对汗臭的异戊酸分辨不出的人占2%;而分辨不出臭味极大的甲硫醇的人仅占0.1%。有报告称,青年男女之间的嗅觉并没有明显区别,但经多次测试表明,女性稍优于男性。一般解释女性优于男性是先天性的,也有解释为女性接触化妆品,又长下厨房,对嗅觉锻炼的机会多于男性。但女性在经期或更年期对某种气味特别敏感或钝感的现象极为普遍。

3.感冒病人与残疾人测试

伤风感冒时用鼻子呼吸困难,因为鼻腔中的黏液流出,以致嗅力也大为降低。有人测试得到,伤风感冒时嗅力下降。吸烟机饮浓茶的人嗅觉及味觉下降尤为显著。盲人及聋哑人的嗅觉较正常人灵敏得多。高木氏等以10种标准气味物质对盲校学生进行测试,第一次测试55人,第二次测试91人,结果也证实了以上结论。对10名调香师进行测试,结果由于调香师在工作岗位受到长期锻炼,其嗅觉比盲人及聋哑人还高得多。

七、猩猩蝇—生物评酒趣闻

动物嗅觉非常灵敏是众所周知的事,而利用动物灵敏得嗅觉来评酒却是件新鲜事儿。苍蝇头上长着许多“小鼻子”,好似“天线”一般,而鼻子里又长着数百根神经,能产生电信号跟踪目标。有趣的是,研究遗传学经常利用的猩猩蝇(形体小,提呈*褐色或黑褐色,有红色复眼)经常集附在葡萄酒或清酒的盛装容器上。佐藤氏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,结果表明,除酒中醇类及糖类以外,酸性物质也有很强的吸引力;同时还发现在特级酒上附着的猩猩蝇远远多于二级酒;而经常期老熟后有浓郁的老酒味者,更加受到猩猩蝇的青睐。研究发现,老酒味的主要成分是HDMF,该物质具有浓郁的焦香,并带有如咖啡或类似咖啡的香气,其阈值极低,放香性强。该成分对猩猩蝇具有极强的诱惑力。从而萌生并创造出生物评酒法。据介绍,在密封情况下,放出人工喂养、繁殖的猩猩蝇、观察其附着在酒杯上的数量,试验结果与评酒员的鉴定结果一致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