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
杜德彪
B+级市场是个危险领域。
这里或许是片热土,隔三岔五你就能看到某个实力不俗的家伙试图冲击高端,但这里绝不是片乐土,因为你也屡屡能看到折戟沉沙的存在。
例外还是有的,比如一汽丰田亚洲龙,除了以销量规模继续带给新老用户在保值率方面的信心:3年30万,就是销量本身的含金量——
上有豪华品牌搅局,下有B级产品觊觎,在夹心饼干式的市场中,这个成绩值得炫耀一番,而它的成功学并不基于“大而全”的产品套路,而是基于“满足多元用户的多元需求”。
换句话说,亚洲龙仍然是你熟悉的那个“百搭”的丰田出品,只不过形式更加多元,从中你能看到诸多技能甚至矛盾的DNA集中于一款产品中,而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下市场需求的缩影。
今年3月,全新亚洲龙上市,双擎和TNGA仍然是关键词,但从外观和智能配置等方面的强化,也可一窥这款热销车的成功学。
双极造型的多元魅力
比如在外观方面,亚洲龙具备两种外观风格。
2.5L双擎版和2.0L汽油版采用高亮模块式格栅,即部分人群钟爱的镀铬装饰风;2.5L汽油动力版则采用点阵网式造型格栅,即汽媒们常说的蜂窝状进气。
这是基于B+级产品沉稳大气的基本风格所做的细分,前者彰显豪华,后者诉诸运动;此外在细节方面,亚洲龙也提供三个风格迥异的轮毂样式,如双擎版车型专用W字形轮毂,主打高亮豪华风,而2.5L运动版车型18英寸钛灰色轮毂,强调运动属性。
能顺利兼容动感与豪华的迥异风格,也得益于亚洲龙大气造型的包容性,以及关键部位如全新设计三眼大灯+DRL流线日行灯所酝酿的基础风格,其低重心和开阔感本身就带来了运动和高级的双重效果。
尽管高端市场用户群画像相对固定,但亚洲龙率先捕捉到了个性化趋势:B+级用户们需求的核心是虽然是消费升级,但审美喜好依然不一而足,于是以往丰田产品以“最佳平均值”的方式尽可能对接市场喜好度的方式,演变成以多元方式满足市场。
这种将模块化风格应用于外观设计的思路,是TNGA思路的外化显现,相比以不同风格的产品满足市场,要更加举重若轻。
安全是质感的一部分
如果说B+级用户的需求在外观方面尚有分别,那么在功能方面则相对集中,至少在安全系数上就是如此,而安全系数如今和智能科技又密不可分,这是市场共识。因此亚洲龙的升级方式除了全系标配TSS智行安全系统,也在于其追求“安全事故零死亡”的目标。
这一理念在于囊括所有道路参与者,比如针对静止车辆,动态车辆,步行者和骑行者等,PCS预碰撞系统会感应到车辆与不同对象的“速度差”来启动并运行系统。
同时该系统也会根据驾驶者的状态来判定“投入程度”:比如分别针对驾驶者有无踩下制动踏板,从制动力度上分级,在起到救驾角色的同时,达到更合适的制动效果,在力求安全之余还带着舒适性考量。
其预判能力也不止于此,比如在十字路口转弯时会提前识别直行车辆,或在左转或右转时识别人行道上的行人,通过警报器来扫除盲区和弥补疏忽;或更进一步延申到驾驶层面——当系统判定座驾可能会与其他参与者发生碰撞时,还会额外增加转向补偿。
这就将以往诉诸驾驶乐趣的功能应用到了安全层面。当然与此同时,如车道循迹保持、AHB远近光自动调节、DRCC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等自动驾驶范畴的功能也一应俱全。
如果说外观分类拓展了亚洲龙在造型观赏性方面的宽度,那么智行安全系统则抬升了旗舰产品的高度,尤其是在尽可能覆盖多元场景的同时兼顾舒适性,这就是高端产品的质感。
当然全新亚洲龙的智能科技也不仅限于安全范畴,ToyotaConnect丰田智行互联系统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远程控制,比如远程诊断,出具健康报告,被盗追踪和紧急互联等等。证明在互联技术和智能化服务技术方面,这并不是新势力们的专利。
在此基础上,再捋一捋新增的配置清单,如智能钥匙、无线充电、10.1英寸多媒体中控屏+12.3英寸全液晶仪表+抬头显示,新增的黑/米双拼内饰配色,以及高配版本门板处采用真皮覆盖等细节进一步向豪华方面升级,则进一步凸显了产品的附加值,相对于产品下沉的豪华品牌,更能诠释豪华属性。
TNGA魅力依旧
今天的解读方式有些“倒装”,因为TNGA和双擎总是丰田出品绕不开的关键词。它们的属性已经路人皆知,但也依然能被市场津津乐道。
抛开数据,TNGA和双擎的DNA在于兼容矛盾元素,这是它能覆盖多样化人群,甚至是多样化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的出发点,这是它的热销根本。
比如双擎的魅力在于解决大排量自吸发动机油耗和动力的矛盾,以普遍的主观印象观之,尽管一汽丰田从不为亚洲龙标注零百减速时间,但初、中段加速都是此车的强项,在此基础上,百公里5L区间的油耗表现,有充分理由吸引主流市场的